2020年10月29日 | 产品资讯
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行健康中国战略,并提出:中医药大有可为,除了提高中医医疗水平,在预防疾病方面,中医治未病服务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。各省市相关单位积极响应国务院会议精神,在地方积极推行开展“治未病”健康服务项目,并落实到实际实践行动。政府大力推进的“治未病”工程,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,其实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就已经有着完整的论述。
“治未病” 一词,首见成书于秦汉时期的《黄帝内经》:“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,此之谓也。夫病已成而后药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”它的意思是,高明的医生,不仅要知晓治已病之术,而且要通晓治未病之法,如同治国不仅要治既成动乱,更要在未乱的时候加强治理。如果已经病了而后用药,已经动乱了才来治理,就好比口渴时才想到挖井取水,打仗时才想到制造武器,不是已经晚了吗?
《黄帝内经》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,距离今天已有两千余年。可见,“治未病”的概念自古有之,且在提出之后受到了历代医家的推崇。“治未病”理论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,其内涵可以概括为:未病养生、防病于先;欲病救萌,防微杜渐;已病早治,防其传变;瘥后调摄,防其复发。总之,“治未病”的理论,主要是倡导一种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和理念。
“治未病”虽然是中医的医学概念,但却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道家思想密切相关。众所周知,道家非常重视养生,追求长生是道家文化重要的探索内容。在道家看来,“治未病”其实是“术”与“道”的有机结合,是修道与医道的相辅相成。只有深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,回归原初本性,才能无求而寿自延。那么,道家思想中的哪些部分与中医“治未病”一脉相承呢?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。
道家崇尚的是返璞归真的生活,《道德经》里就有言: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。意思是人要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,减少私欲杂念。
庄子曾说:“悲乐者,德之邪;喜怒者,道之过;好恶者,心之失。”《庄子·外篇·刻意》意思是说,如果在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,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;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怒,就无法追寻大道;如果心存好恶,那么最原始的心性就会缺失。
《黄帝内经》里也有说:“怒伤肝,喜伤心,思伤脾,忧伤肺,恐伤肾;喜胜悲,悲胜怒,恐胜喜,怒胜思,思胜恐。”过分放纵自己的情绪,会让五脏受损,只有控制性情、平衡心态,才能修心养性,达到阴阳平衡。哈佛|亚洲,bet356体育app大学曾有一个调查:90%的病来自我们的内在,来源于我们的情绪。美国的一项研究在分析全美1300多个地区的推特(Twitter)内容后发现,愤怒、焦虑、压力等负面情绪字眼越多,该地区居民冠心病死亡风险越高;相反,常使用积极性词汇的人,冠心病的死亡风险则较低。生活中,常常深陷于负面情绪的人更容易生病。而道家的“修心”就是要求我们要控制情志的剧烈反复,从而达到“治未病”的效果。
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全球调查显示:目前,全世界疾病人群占有20%,亚健康人群占75%,健康人群仅为5%。可见,今天的人们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态,与疾病仅有一步之遥。正因如此,积极发扬中医治未病这一宝藏才显得尤其重要,它将对改变当前人们的健康状态产生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那么,我们该如何做,才能更好地践行“治未病”的思想呢?
正所谓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加强锻炼,增强体质是提高正气和抗邪能力的关键。中国自古有八段锦、太极拳、五禽戏等,都是很好的健身运动。但中医又认为,运动要有度,过度运动反而会耗伤阳气,不利于保养肾精。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,一些一味追求“肌肉块”而盲目健身的人,往往徒有其表,但中气已伤。一旦中气伤,则容易形成病变。因此,运动要适度,动静要结合,通过合理的运动可以提高机体抗邪能力,从而达到“治未病”的目的。总而言之,“治未病”是中医学的一贯思想,“防重于治”更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思想核心。在今天这个亚健康的时代,如果我们能参透“治未病”的精髓,将之践行于平时的日常生活中,我们便能激发生命潜能,从而达到增强体质、防病抗衰的目的。